海外资管机构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复杂性

作为一名在北美加拿大Bay街有着多年经验的组合经理,我经常会在机构会议里听到外国大型机构的基金经理对中国投资机遇的乐观讨论,叙述中国投资机会是多么的广大。确实,从金融模型和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前30年的经济转型的故事很有说服力。但当你真的了解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历史和文化,最后到它的政治,那你会发现在实际逻辑的投资分析和配置决策中,现实往往比理论复杂得多。

国内GDP自2023年疫情后的增长率在全球范围内确实还算不错,但当深入到分项数据时,表面上看是向好的趋势,但由于其特殊地缘风险及政治风险,其内在风险和波动却比常规预期的要大得多,消费者行为和政策的不稳定性让我们对这种向好的可持续性产生了疑问。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我6月亲自在中国做实地调研和国内资管同行交流时,他们反馈的情况与我们在加拿大办公室看到的乐观数据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是数据造假,而是国内数据解读的复杂性远超北美规范模型预期能告诉我们的潜在隐患。

首先是人口,国内老龄化不仅仅是劳动力成本上升那么简单,它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逻辑都在产生深刻影响。其中储蓄率变化影响最深。从数字上看,储蓄率下降应该利好消费,这很符合经济学教科书的逻辑。但在和国内有关的实际投资决策中,这种转换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同年龄群体、不同收入水平的储蓄行为差异巨大,简单的总量分析往往会错过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和权利差距的结构性变化。

其次是房地产市场。在北美,如果发生像国内两年前开始的这样的房地产市场在GDP中占比的下降会为其他行业让出空间,这绝对是一个正面的结构性变化,它代表着经济发展正在往能带动生产和劳动力的行业发展。但在国内,这种调整的复杂性远超预期,国内看得清楚情况的高净值人早已不把,也不应该再把房子作为主要资产…

接着是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随着我对这些行业了解的深入,我意识到一些风险点: 年中我去了一趟深圳,实地参观了几家新能源企业。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技术的先进性,而是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一个细分领域,我见到了十几家在做类似产品的公司,每家都声称自己有技术优势,但本质是把显示屏幕越做越大,品牌故事越讲越高端。虽然不妨有小米这类依然优质的公司,但这种竞争强度让我开始担心行业的盈利可持续性。技术迭代的速度也是一个让我深思的问题。在传统行业,技术领先优势可能维持好几年,但我观察到的国内新能源行业,技术领先优势的维持时间可能只有几个月。这对我们的投资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盈利不会再像前几年那样倍数增长,投资也有了更高的难度,不仅要选对方向,更要选准时机。

国内资本市场情绪也有着微妙的变化。表面上看,估值水平经过调整后确实更加合理,但外资流入的节奏变化尤其明显。几家大型国际资管公司对中国资产的配置策略确实变得更加谨慎。不是因为看空中国经济,而是因为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化让风险管理变得更加重要。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投资需要更加政治专业化的方法论。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自下而上的微观研究固然重要,但这绝对不够让你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下获得稳定收益。

我对中国投资机遇的看法一向是nuanced。机会确实存在,但实现这些机会需要更加专业的投资能力和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成功的新兴市场投资不在于预测趋势,而在于理解一个国家的复杂性。

国内市场的复杂性正在增加,这既是挑战,也是对于某些专业基金经理展现差异化价值的机会。对于投资者来说,保持理性分析、避免情绪化决策变得越来越重要。报纸,媒体,甚至市场价格本身给出的信号往往是混杂的、不准确的,需要我们具备更强的信息甄别和分析能力。

最后想说的是,投资国内市场需要长期视角,但这种长期不是盲目的坚持,而是基于深入理解的理性判断。对于我们这些专业投资者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关键在于能否以足够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去应对这种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