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大选之后,我们能学到什么

这轮四月的北美市场回调,主要是由政策变化引发的。回顾过去30年,政策几乎一直是市场的“靠山”。只要市场一出问题,政策立刻出手相救。而在经济稳定时期出台的新政策,也大多是支持性的、或至少是温和的。

正因为如此,政策主导的市场调整其实很少见。但历史上类似的调整通常也来得快、去得快。市场一旦适应新规,就会恢复正常运行。更有趣的是,政策引发的调整和经济基本面并不同步,经济数据往往还能坚挺一段时间。

1.经济数据看起来还行,但是不是开始走弱了?

从一些前瞻性数据看,当前的经济和企业盈利表现,可能被“关税不确定性”推高了。例如,为了赶在潜在关税之前进口,美国的运输量在一季度激增,进而带动了工业生产和部分消费数据。

从信用卡和借记卡的每日交易数据看,美国消费者整体表现仍可圈可点,同比上涨约2.4%。但细看背后,是电子产品、汽车和百货等可能面临涨价的“实体类”消费拉高了整体数据。而像航空、住宿等休闲消费类别则持续低迷。

2.消费者行为因关税预期而扭曲?

消费者是否因为担心价格上涨而提前消费?如果是,这种“抢跑”行为未来可能带来需求回落。类似现象也可能出现在集装箱运输和工业生产中。

住宿数据也透露了另一种变化:过去一年,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相对坚挺,而低收入群体则因通胀压力而趋于保守。但最新数据显示,高端酒店(如凯悦、希尔顿、万豪)的客流量也开始出现下滑。这说明,消费疲软的现象已经从底层蔓延至中高收入人群。

3.不是只有低收入群体在勒紧裤腰带

更深层的信号来自信用卡数据。疫情之后,许多北美消费者转向无现金支付方式,信用卡余额随之大幅上升。然而,最近信用卡消费已开始收缩,虽然幅度不大,但可能反映出消费者“卡点”已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违约率上升——尤其是信用卡和汽车贷款领域。虽然房贷违约率仍处于低位,但信用卡违约率已接近金融危机后高点。这是在劳动力市场依然强劲、经济未正式进入衰退的背景下出现的,可见高通胀和高利率的压力正逐渐浮现。

4.消费引擎正在降速?

美国消费者历来以“挣一块,花一块二”著称,但如今他们的“超前消费力”似乎开始减弱。这一趋势出现在工资增长和就业市场仍健康的时期,说明背后的隐忧值得警惕。

无论是政策不确定性,还是政府在市场中的短期刺激,都未能挽救消费动能的下滑。这可能是未来几个月或几个季度经济增长放缓的先兆,或者至少意味着在消费股投资上,需要更加“挑食”。

5.结语

尽管当前美国经济显现出潜在疲软的迹象,未来数月市场小幅波动在所难免,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需要立刻反应。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此类不确定环境更需回归资产配置与流动性管理的本源。合理的现金流储备及仓位控制、多元化布局以及高质量资产的配置策略,是穿越波动周期的根本依托。